病机

《内经》曰∶诸脉者,皆属于目。目得血而能视。

《针经》曰∶五脏六腑注于目而为之睛,睛之窠为眼,骨之精为瞳子,筋之精为黑眼,血之精为络,其窠气之精为白眼,肌肉之精则为约束,裹撷筋骨血气之精,而与脉并为系,上属于脑,后出于项中。故邪中于项,因逢其身之虚,其入深,则随眼系入于脑则脑转,脑转则引目系急,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。邪中其情,则精所中不相比也,则精散,精散则视歧。故目者五脏六腑之精,荣卫魂魄之所常营也,神气之所主也。故神劳则魂魄散,志意乱。是故瞳子黑眼发于阴,白眼赤脉发于阳,故阴阳合传,而精明也。目者,心之使也。心者,神之舍也。故精神乱而不转,卒然见非常之处,精神魂魄,散不相得,故曰惑也。

《内经》曰∶东方青色,入通于肝,开窍于目,藏精于肝。又云∶人卧血归于肝,肝受血而能视。又云∶肝气通于目,肝和则目能辨五色而明矣。又云∶心合脉,诸脉皆属于目也。

东垣曰∶夫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,其血气皆上走于面而走空窍,其清阳气上散于目而为明,其气走于耳而为听。因心烦事冗,饮食失节,劳役过度致脾胃虚弱。心火太盛则百脉沸腾,血脉逆行,邪害空窍,天明则日月不明矣。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,上贯于目。

脾者,诸阴之首也。目者,血脉之宗也。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,不能归明于目矣。心者,君火也,主人之神,宜静而安,相火化行其令。相火者,络也,主百脉皆荣于目。既劳役运动,势乃妄行,又因邪气所并而损血脉,故诸病主焉。凡医者不理脾胃,乃养血安神,治标不治本,是不明正理也。

人有双眸,如天之有两曜,乃一身之至宝,聚五脏之精华。其五轮者应五行,八廓者象八卦。凡所患者,或因过食五辛,多啖炙爆,热飧面食,饮酒不已,房室无节,极目远视,数看日月,频挠心火,夜读细字,月下观书,抄写多能,雕镂细作,博奕不休,久被烟火,位泪过多,刺头出血多,若此者,俱散明之本。复有驰骋田猎,冲冒尘沙,日夜不息者,亦伤目之由。

又于少壮之时,不自保惜,逮至四十,以渐昏蒙。故善卫养者,才至中年,无事常须瞑目,勿使他视,非有要事,勿宜辄开,则虽老而视不衰。大抵荣卫顺,则斯疾无由而生,荣卫衰则致病多矣。且伤风冷则泪出,虚烦则昏蒙,劳力则 赤。白肿则肺家受毒,生疮则风热侵肺,黄乃酒伤于脾,血灌瞳仁及赤色俱是心家有热,羞明见红花为肝邪,黑花则肾虚,青花胆有寒,五色花为肾虚有热,不可一概为治。若虚不补而实不泻,亦难收救。然上虚乃肝虚,下虚乃肾虚,肝虚则头晕耳聋目眩,肾虚则虚壅生花,耳作蝉鸣,大宜补肝益肾。其有热泪交流,两睑赤痛乃肝之极热,迎风有泪为肾虚客热,凉肝泻肾,必得其宜。至于五脏各以类推,虚则生寒,实则生热,补泻之用,须在参详,亳厘之差,千里之谬。余则无非有所触动,或大病之后,所患不一,至于暴赤一证,多因泛热冲上,或眠食失时,饱食近火得之,加以劳役失于调摄,过食毒物变成恶证。医者不原本始,但知暴赤属阳,或以散血之剂,或以凉心之药,纵使退散,遂至脾经受寒,饮食不进,头目虚烦,五脏既虚,因成内障。亦有见其不进饮食,俾更服热药,遂致暴燥热气上攻,昏涩眵泪。或犯盛怒,辛苦重劳,遂生 肉,心气不宁,风热交并,变为攀睛,证状不一,是为外障。又若读书博奕等劳过度,名曰肝劳,不可但投以治肝之剂及作他证治之,卒于罔效。惟须闭目珍护,不及远视,庶乎疾瘳。若夫患风疹者,必多眼暗,先攻其风则暗自去。妇人胎前产后用药亦须避忌。小儿所患切宜善治,惟略加淋洗,铍镰针灸,端不可施,尤戒其用手频揉,或因兹睛坏,至于莫救。

以上诸证,专是科者,宜留意焉。

眼者,五脏六腑之精华,如日月丽天,着明而不可掩者也。其首尾赤 属心,其满眼白睛属肺,其乌睛圆大属肝,其上下脸胞属脾,而中黑瞳一点如漆者肾实主之。是虽五脏各有证应,然论其所主,则瞳子之关系重焉。何以言之?目者,肝之外候也。肝取木,肾取水,水能生木,子肝母肾,焉有子母而能相离者哉?故肝肾之气充,则精彩光明;肝肾之气乏,则昏蒙晕眩。

乌轮赤晕,刺痛浮浆,此肝热也∶睑生清泪,枯黄绕睛,此肝虚也;瞳人开大,淡白偏斜,此肾虚也;瞳人焦小,或带微黄,此肾热也。一虚一实,以此验之。然人知肝肾之气相根据而行,孰知心者,神之舍,又所以为肝肾之副焉,所谓一而二,二而一者也。何则?心主血,肝藏血,血热冲发于目者,皆当清心凉肝,又不可固执水生木之说。夫眼者,轻膜裹水,照彻四方,溯源反本,非天一生水,又果孰为之主宰乎?析而论之,则拘急牵飕,瞳青胞白,痒而清泪,不赤不痛,是之谓风眼;乌轮突起,胞硬肿红,眵泪湿浆,里热刺痛,是之谓热眼;眼浑而泪,胞肿而软,上壅朦胧,酸涩微赤,是之谓气眼。其或风与热并,则痒而浮赤;风与气得,则痒涩昏沉。血热交聚,故生淫肤粟肉、红缕偷针之类;气血不至,故有眇视胞垂,雀眼盲障之形。淡紫而隐红者为虚热,鲜红而紫赤者为实热。两 呈露生 肉者,此心热血旺;白睛红膜如伞纸者,此气滞血凝热证。瞳人内涌,白睛带赤,冷证;瞳人青绿,白睛枯槁,气沉而浊也。眼热经久,复为风冷所乘则赤烂;眼中不赤,但为痰饮所注则作痛。肝气不顺而挟热,所以羞明;热气蓄聚而伤胞,所以胞合。吁!此外证之大概,然尔五脏不可阙一,脾与肺独无预,何耶?曰∶白睛带赤,或红筋者,其热在肺;上胞下胞,或目唇间如疥点者,其热在脾。脾主味也,五味之秀养诸中,则精华发见于其外;肺主气也,水火升降,荣卫流转,非气孰能使之?前所谓五脏各有证应者,于此又可推矣。虽然,眼之为患,多生于热,其间用药,大抵以清心凉肝调血顺气为先。有如肾家恶燥,设遇虚证,亦不过以当归、地黄辈润养之,轻用温药不可也。况夫肺能发燥,肝亦好润,古方率用杏仁、柿干、饴糖、砂蜜为佐,果非润益之意乎?至于退翳一节,尤关利害。凡翳起于肺家受热,轻则朦胧,重则生翳。珍珠翳状如碎米者易散,梅花翳状如梅花瓣者难消。虽翳自热生,然治法先退翳而后退热者,谓热极生翳,若先去赤热则血为之冰,而翳不能去。其有赤眼,与之凉药过多,又且涤之以水,不反掌而冰凝。眼特一团水耳,水性清澄,尤不可规规于点洗。喜怒失节,嗜欲无度,穷役目力,泣涕过伤,凌雾冲风,当暑冒日,不避烟火,饮啖热多,此皆患生于脏腑者也,专事点洗,可乎哉?有能静坐澄神,爱护目力,放怀息虑,心逸日休,调和饮食以养之,斟酌药饵以平之,明察秋毫断可必矣。

《内经》曰∶诸热瞀螈,冒昧气逆冲上,目昧不明,诸痛疮痒皆属于火。河间云∶目昧不明,目赤肿痛,翳膜 疡皆为热也。及目膜俗谓之眼黑,亦为热也。然平白目无所见者,热气郁之甚也。或言目味为肝肾虚冷者,误也。是以谓肝主于目,肾主于瞳子,故妄言目昧为虚冷也。然肾水冬阴也,虚则当热;肝木春阳也,虚则当凉。肾阴肝阳,岂能同虚而为冷者欤?

或通言肝肾之中阴实阳虚而无由昧,俗妄谓肝肾之气衰少,而不能至于目也。不知经言热翳目冥眼黑也,岂由寒尔?又如仲景言伤寒病热极则不识人,乃目盲也。《正理》曰∶由热甚怫郁于目而致之然也。然皮肤之汗孔者,谓气液之孔窍也,一名气门,谓泄气之门也;一名腠理,谓气液出行之腠道文理也;一名鬼门者,谓幽冥之门也;一名玄府者,谓玄微之府也。然玄府者,无物不有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。经曰∶出入废则神机化灭,升降息则气立孤危。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化收藏,是以升降出入,无器不有。人之眼耳口鼻,一身神识能为用者,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。有所闭塞者,不能为用也。若目无所见,耳无所闻,鼻不闻臭,舌不知味,筋痿骨痹,齿腐毛堕,皮肤不仁,肠不能渗泄者,悉由热气怫郁,玄府闭密,而致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。各随郁结微甚而察病之轻重也,故知热郁于目无所见也。故目微昏者,至近则转难辨物,由目之玄府闭小也,如隔缣视物之象也。或视如蝇翼者,玄府有所闭合者也。或目昏而见黑花者,由热气甚而发之于目。亢则害,承乃制。而反出其泣,气液昧之,以其至近,故虽视而亦见如黑花也。冲风泣出而目暗者,由热甚而水化制之也。故经言厥则目无所见。

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,阴气并于下。阳气并于上,则火独光也;阴气并于下,则足独冷也。

夫一水不胜五火,故目昧而盲,是以冲风泣下而不止。风之中于目也,阳气内守于睛,是火气燔目,故见风泣下也。

一曰目 白眼痛属阳,故痛昼甚而夜轻,点苦寒药,服辛苦发散之剂则效。经所谓白眼赤脉法于阳故也。阳主散,阳虚则眼楞急,而为倒睫拳毛。

一曰目珠黑眼痛属阴,故痛夜甚而昼轻,点苦寒药,服发散剂则反剧。经所谓瞳子黑眼法于阴故也,阴主敛,阴虚不敛,则瞳子散大,而为目昏眼暗。

一曰风助火郁于上。经云少阴司天之政,二之气阳气布,风乃行,寒气时至,民病目瞑目赤,气郁于上而热。又云少阳司天之政,初之气,风胜乃摇,候乃大温,其病气干上目赤是也。

二曰火盛。经曰火太过,曰赫曦之纪,其病目赤。又云火郁之发,民病目赤心热。又云少阳司天之政,三之气炎暑至,民病热中,聋瞑目赤,又云少阳之胜,目赤是也。

三曰燥邪伤肝。经云岁金太过,燥气流行,民病目赤。又云阳明司天,火燥气下临,肝气下从,胁痛目赤是也。

外障在睛外,有翳遮睛。如目痛赤脉从上而下者,太阳病之类。须是随证施治,如鼓应桴。

内障在睛里,无翳而昏暗,与不患之眼相似,惟瞳人里隐隐青白,无隐青白者,亦有之也,此为内障。属气血虚,宜从补法,详见治法条。《纲目》谓内障先患一目,次第相牵,两目俱损者,皆有翳在黑睛,内遮瞳子而然。今详通黑睛之脉者。目系也。目系属足厥阴、足太阳、手少阴三经。

盖此三经脏腑中虚,则邪乘虚入中,郁结睫目系,入黑睛内为翳。《龙木论》所谓脑脂流下作翳者,为足太阳之邪也。所谓肝风冲上成翳者,即足厥阴之邪也。故法以针言之,则当取三经之俞,次如天柱、风府、太冲、通里等穴是也。其有妙手巧心审谛者,用针于黑眼里拨过其翳,为效尤捷。以药言之,则当于补中疏通此三经之郁结,使邪不得入目系而愈。

不疼不痛渐昏朦,薄雾轻烟渐渐浓。

或见蝇飞花乱出,或如悬 在虚空。

此般状样因何得,肝脏停留热与风。

大叫大啼惊与怒,脑脂流入黑睛中。

初时一眼先昏暗,次第相牵与一同。

苦口何须陈逆耳,只缘肝气不相通。

此时服药宜销定,将息多乖即废功。

日久既应全黑暗,时名内障障双瞳。

名字随形分十六,龙师圣者会难穷。

灵药这回难得效,金针一拨自当空。

强修将息依言说,莫遗仍前病复宗。

《灵枢经》曰∶目之上系属于脑,后出于项中。邪中于项,因逢身之虚,其入深则随目系入于脑,入于脑则转,转则目系急,目系急则目眩以转。邪中其精,所中者不相比也,则精散,精散则歧视,故见一物为两也。东垣益气聪明汤加驱风之药是也。

乱视者乃精神惑乱,故卒然非常。经所谓精神魂魄散不相得,故惑乱也。又曰∶夫精明者,所以视万物,辨白黑,审长短。若视长为短,视白为黑,如是则精衰矣。药与歧视大同。

睛目者,目睛邪侧不正也,俗谓邪视,小儿谓三通睛,此亦胎气得之者。药无治法,惟《甲乙经》针灸水沟为主。直视者,视物而目睛不转动者是也。若目睛转动者,非直视也。

伤寒直视者,邪气壅盛,冒其正气,使神气不慧,藏睛之气不上荣于目,则目为之直视。伤寒证至于直视,为邪气极,证候逆,多难治。经曰∶衄家不可发汗,发汗则额上陷脉紧急,直视不能,不能眠。以肝受血而能视,亡血家肝气虚,目气弱,又复亡阳,则阴阳俱虚所致也。

大抵病危直视,皆为脏气脱绝,邪盛而正气衰也。

《纲目》云∶足太阳之筋为目上纲,足阳明之筋为下纲。热则筋纵,故目不开也。

血轮四 属心经,气轮白肺黑风轮,肉轮上下睑脾胃,水轮属肾主瞳人。

眼目之图(图缺)

五轮之图(图缺)

关泉小肠水谷金(肺),阴会属肾胞阳门(命门)。

传道大肠清净胆,津液膀胱养化林(肝)。

肺属白珠为气轮,肝属黑珠为风轮,脾胃属上下睑皮为肉轮,心属四 为血轮,肾属瞳人为水轮。

风轮病因喜怒不常,作劳用心,昼凝视远物,夜勤读细书,眼力既劳,风轮内损。其候头尤涩,睛内偏疼,视物不明,胞弦紧急,宜去风之药。

血轮病因忧愁思虑,悲喜房劳,内动于心,外攻于目。其候赤筋缠 ,白瘴侵睛,胞肿难开,昏暮多涩,日久下泪,失明愈深,洗心凉血之药。

肉轮病因多食热物,好吃五辛,远遂奔驰,注睛聚骑,食饱耽眠,积风痰壅。其候胞弦赤肿,暴赤昏朦,眼眵常盈,倒睫涩痛,瘀血侵睛,宜疏肝醒脾之药。

气轮病因凌寒冒暑,爱饮寒浆,肌体虚疏,寒邪入内,或痛或昏,传在白睛,筋多肿赤,视日如隔雾,观物似生烟。日久不治,变成白膜,黑暗难开。宜祛寒清热宣肺药。

水轮病因劳役不止,嗜欲无厌,大惊伤神,大怒伤志,加之多食酒面,好啖咸辛,因动肾经,通于黑水,冷泪镇流于睑上,飞花相趁于眼前,积气风虚,或涩或痒,结成翳障,多暗多昏,宜补肾之药。

天廓(传道)肺(大肠)风廓(养化)肝

地廓(水谷)脾胃 雷廓(关泉)小肠

火廓(胞阳)心命门山廓(清净)胆水廓(会阴)肾 泽廓(津液)膀胱

八廓之图(图缺)

【天廓病】因云中射雁,月下看书,多食腥膻,侵冒寒暑,致天廓有病内动,视物生烟, 痛难开,不能辨认。

【地廓病】因湿渍头上,冷灌睛眸,眼弦紧急,瘀血生疮。

【火廓病】因心神恐怖,赤病侵 ,血灌瞳人,热泪如倾,其证睑红睛内偏痛,热泪难开。

【水廓病】因努力争斗,开弓力强,致令生病昏暗泪。

【风廓病】因窗穴临头,有风吹脑,坐卧当之。脑中邪风,攻于风廓,以致黑暗多痒,两睑常烂,或昏多泪。

【雷廓病】因失枕卧睡,酒后行房,血脉溢满,精宣闭滞,风虚内聚上攻,故令 赤睑内生疮。

【山廓病】因撞刺磕损,致肉生两睑,翳闭双睛。若不早治,永成昏暗,瘀血侵睛。

【泽廊病】因春不宣解,冬聚阳毒,多吃脂胞,过食热物,致令脑脂凝聚,血泪攻潮,有如雾笼,复见飞蜂缭绕,黑花常满,难于胆视。

【血轮病】因心经火热,惊恐所生,宜泻心凉肝,所病大小 赤烂,多生浮翳,血灌瞳人,大先赤,小 左眼先病,传右眼,皆属心。

【气轮病】因肺热,白睛红肿,多生瘀肉,有泪,白膜侵睛,名曰气障。而亦因侵冒寒暑,忧思所生,宜宣肺补心。

【风轮病】因肝经积热,怒气太盛所生,病则昏暗黑花,头痛流浪,宜泻肝补肺。

【肉轮病】因脾胃劳倦,饮食不节,热毒浓味所生,病则上下睑涩,眼胞肿起, 肉侵睛,外生小块,在廓名曰轮针。倒睫拳毛,皆属于脾,宜泻肝清脾。

【水轮病】因肾经虚弱,酒色太过,相火所成,病则眼目青暗,头痛冷泪,观人物若烟,视太阳若水。久而失治,青盲内障,宜补肾补肝。

【关泉廓】属小肠经,病主瘀肉侵睛。

【水谷廓】属脾经,病主额头常痛,眵泪多黑花。

【会阴廓】属肾经,病主昏暗,泪生睛痛。

【胞阳廓】属命门,病主睑肉赤肿,睛痛多瘀血。

【清净廓】属胆经,病主两 痒痛泪出。

【传道廓】属大肠经,病主昏朦多泪。

【津液廓】属膀胱经,病主血系侵睛, 肉生睑。

【养化廓】属肝经,主赤筋拳毛倒睫。

经云∶眼属五脏六腑,百脉之精而具明。故五轮之说有所本也,八廓之说无义可据,《纲目》所以删之。甫考八廓乃后世龙木禅师论,五行八卦配合之意,于义不切。奈何传误既久,俗习一辞,遽尔厘删,似为脱简。夫何世谓眼科,开口五轮八廓,若遗言者,即谓弗工。

姑存而辨之,以俟渐杜。

圆冰滑涩散浮沉,白翳黄心横翳新。

枣花黑偃兼风变,惊振雷头雀目生。

绿乌青黑黄风障,胎患伤寒热后昏。

肝经积热混睛膜, 肉攀睛两眼粘。

黑翳如珠花翳陷,冰霞深翳入水轮。

钉翳根深浮玉翳,偶然遂顺忽然成。

鸡冠蚬肉睑生粟,胞内凝脂与漏睛。

蟹睛突起迎风泪,倒睫拳毛碧翳分。

鹃眼凝睛神祟痛,旋螺突起辘轳形。

打伤撞损风牵睑,血灌瞳人昧目尘。

天行赤眼暴赤翳,胎风赤弦客热侵。

睑硬睛冷痛如刺,瞳人干缺痒难任。

黄膜上冲赤膜下,睑中生赘与通睛。

疳眼斑疮青膜障,青盲起坐更生星。

血翳包睛女子逆,早晨午后有其因。

痛极憎寒与伤损,七十二候此分明。

圆翳内障(一)

圆翳初起如薄雾轻烟,不痛不痒,渐而失明,名曰内障。或先病一目,后则俱病,此是脑脂流下,肝风充上,宜以金针拨之,服防风散。

冰翳内障(二)

冰翳初患,头额眉睑遍痛,眼中赤涩,此由肝脏积热,久成内障。其翳如冰,瞳人渐大,宜服还睛丸。

滑翳内障(三)

滑翳初患,不痒不痛,先病一目,后乃相牵,渐渐失明,有翳如水银珠子。亦由脑脂流下,肝风上冲,宜决明散。

涩翳内障(四)

涩翳先病一目,后两目俱病,如云雾朦罩,不见三光。阴看则大,阳看则小,瞳人欲散,宜还睛丸。

散翳内障(五)

散翳初因风热上攻,久而生翳,渐而失明。其翳如云雾布散太空,满如帛朦物,遂成内障,宜服蝉花无比丸。

浮翳内障(六)

浮翳初患一目,久则俱病。亦因肝风上冲,脑脂流下,翳如银色,宜服坠翳丸。

沉翳内障(七)

此因肝脏劳热,常见黑花,年久凝结成翳,色青白,瞳人中若沉如在水中,宜还睛丸。

白翳黄心(八)

此由劳伤太过,虚热上攻,有时昏朦不能辨物,久成内障,白翳中黄,宜服参茯还睛丸。

横翳内障(九)

此证瞳人有膜,青白色,其翳上下皆平,中有如横剑之状,宜服还睛丸。

枣花内障(十)

此证头旋脑热,痛痒不休,眼前常见黄黑花,眼中有翳,参差如枣花,宜服参茯还睛丸。

黑圆翳内障(十一)

此证头旋脑热,眼黑生花,肝胆积热,风上冲脑,凝结成翳。如烟色隐隐,深沉如水之中不能视物,宜服泻肝散。

偃月翳内障(十二)

此证为肝肾俱劳,致生翳障如偃月白色,不能辨物,服坠翳丸。

五风变化内障(十三)

此证乃是虚劳内热,呕吐伤睛,脑热生风,今目失明。初觉宜服除风汤,后服补肾丸。

惊振内障(十四)

此因五脏虚劳,肝气内促,热上充脑,毒瓦斯流下眼中,而成白翳,故成内障,宜服镇肝丸。

雷头风内障(十五)

此因热毒上冲头及面目,颈项俱肿,故曰雷头风,久而毒瓦斯入目,致令失明,瞳人渐大,宜服泻肝散。

高风雀目(十六)

此因脏腑热极,肾水不滋,金不制木,肝气损目,久则变为青昏不见,宜服泻肝散。

绿风内障(十七)

此证头旋额痛,眼内多赤,常见红黑不定,皆因肝风热盛,致令瞳人绿开,久则无见,宜服还睛丸。

乌风内障(十八)

此证不痛不痒,渐渐昏暗,是由气涩使然,真如乌风,宜服补肝丸。

青盲内障(十九)

此证多因酒色太过,内伤肾气,不痛不痒,渐失其明,眼目俱不伤损,有似常人。只因一点肾气不充,故无所见。有谓瞳人反背,有谓翳膜遮朦,皆非也。宜服还睛滋肾之药。

黑风内障(二十)

此证头旋脑痛,眼涩生花,往来黑晕,乃是肝脏虚劳,致使失明,瞳人渐小,宜补肝丸。

黄风内障(二十一)

此证多因胃火太盛,上冲头目。初病痛涩,久则昏花,如雾漫天,红焰黄黄,渐致失明,宜泻胃散、决明散。

胎患内障(二十二)

此证因母怀孕之时,太过酸甘,酒色不禁,移毒于胎,致生目疾,或赤或烂,或膜或翳,宜服清凉散。

伤寒热后昏内障(二十三)

此因热病愈后,脏气未痊,余热未尽,或多食毒味,致令眼前黑暗,瞳人开大,视物不明,宜服熊胆丸。

肝经积热内障(二十四)

此因肝经热甚,毒瓦斯入脑,下注于目,赤涩生翳,或聚或散,初轻而渐重,宜服酒调散、泻肝散。

混精内障(二十五)

此证初起不痛不痒,渐觉昏朦,亦因劳神太过,热炽生风,肝邪为翳,而成内障,久则失明,宜养血泻肝散。

肉攀睛(二十六)

此因心肺二经火邪冲目,至有内 肉息,渐起攀睛,久而不退,必定失明。宜服洗心泻肺汤,外点老膜散,及用手法去之。

睑生风粟(二十七)

此因脾胃积热,肝木生风,致使两睑内生风粟,如粟子磨搽目珠,痛成翳障,久久渐昏,流浪不止。宜先以灯草去粟,去血后服清脾退热除风之药。

黑翳如珠(二十八)

此因肝经积热,劳作肾虚,致使冷痛出泪,乌睛上边黑翳凸起如珠,宜服除风汤,后服补肾丸。

花翳白陷(二十九)

此证初患头痛肿涩,泪出难开,眼中白翳如碎米,或如鱼鳞陷凹。为肝风太盛,血气俱虚。

宜用疏风活血,外点熊胆膏。

冰霞深翳(三十)

此因肺热肝风,致令黑睛生白翳,如冰霞之象。不宜钩割,宜服茺蔚子散。

膜入水轮(三十一)

此证虚劳之过,肝脏风热,年久乌睛变为白翳,渐入水轮。若有血根血筋者难治。宜服活血汤、镇心丸。

钉翳外障(三十二)

此因心火肝风上炎入目,致使赤肿有泪,怕日羞明,疼痛太甚,生翳如钉,高突如粟。宜服除热泻心汤后服定志丸。

玉翳浮睛(三十三)

此因热郁不退,使生白膜,如玉凝睛。或痛或肿,久则满睛失明,宜服退翳汤。

逆顺生翳(三十四)

此因五脏虚劳,风热壅蔽,时常赤肿,致渐生翳。或从上生,或从下生,上下交贯,甚则浓如驽肉,侵及瞳人,白睛红者,先服知母饮,后服补虚人参丸。

鸡冠蚬肉(三十五)

此因脾胃积热,毒瓦斯入脑而流于目,以致目生肉翳,如鸡冠蚬肉之状,钩割可去,宜服茺蔚子丸、搜风汤。

两睑粘浓(三十六)

此因脾胃热毒壅于目,致使两睑涩赤,多眵如脓,或眼皮翻出, 角不开。宜服凉血活血汤,外用消风汤洗。

胞肉凝脂(三十七)

此因脾胃伏热,风邪上冲,久则眼胞内生肉翳如粟米,破烂如桃胶之象,虽内服药,必先去余肉及瘀血,点退毒膏方可。

拳毛倒睫(三十八)

此因脾肺热壅,致令眼弦痒涩,日以手揩,以致倒睫。有因劳倦,思虑太过,致令脾气下陷,而睫倒则拳毛,反内眼珠受害,渐生翳膜,久而不起,必致失明。宜以方法健起眼皮,先服细辛汤,后服补脾药。

碧翳内障(三十九)

此因风热久亢而生碧翳,淡青色于黑睛上下,不痛不痒,久则失明,宜服退翳散。

体眼凝睛(四十)

此因五脏风热结积而然,所患眼目,忽然疼痛,眼珠胀硬,转回不随,血气凝滞,不能荣转。宜针合谷诸穴,以引气血通流,后用摩风膏涂之,宜服搜风汤。

神祟痛(四十一)

此因心火积郁,血热为病,或日轻夜重,或好恶不常,久久延患,谓之邪祟,宜服安心丸、养心补血汤。

旋螺尖起(四十二)

此因肾水不足,肝火有余,上注目中。初觉胀痛,渐生翳子,起至黑睛,高突如旋螺,宜服泻肝散、补肾丸。

辘轳展睛(四十三)

此因脏腑壅毒致目之患,两睑上下,各开翻反,不相遮蔽,睛出状如辘轳,惟直视不能转动。急服泻肝散、麦门冬汤。

打撞伤损(四十四)

若因打跌伤损,积血注目者,宜敷血药,内宜行血当归川芎汤。其或物伤,眼珠突出,可从容以手轻轻托进,缓交揉定,不可洗面及目。若有污血在面上,可用热酒淋绢封贴面上,少时取下,血自去。

宜地黄酒、除风汤。

迎风冷泪(四十五)

此证肝风入目,阳气内伏,外面迎风则泪随出,内风以应外风,亦各从其类也,至夏月阳气在外,则不出泪,则风亦在外故也。若久而肝虚,夏月亦有泪也。宜服细辛茺蔚子散。

白膜侵睛(四十六)

此证肝虚肺盛,故有白膜侵上黑睛,白珠多赤,亦肺有火邪。先服泻肺散,后服蒙花散。

青膜内障(四十七)

此为肝风太过,入目生青膜蔽睛,如雾如烟,此因热久生风,致有此障。久而不退,必致失明。宜点八宝散,服泻肝养金之药。

羞明怕日(四十八)

此盖因脾经湿热郁目中,睑不能开,疼痛流泪,怕日羞明,此则内火所恶外火而然也,宜服泻脾散,及去水谷、地廓、三焦湿热。

小儿痘疮(四十九)

此因痘毒末尽,余热在目,故目害。只宜清凉解毒,不须点药。

漏睛脓血(五十)

初因五脏积热,毒郁不散,以致目内生疮,脓血泛流,久则清浆,因而成漏,甚则破陷失明,宜服黄 汤。

蟹睛突起(五十一)

此因五脏热毒所攻,至令乌睛上有黑翳突起,如蟹睛之状。初起急服桔梗饮,后服补睛丸。

有用小针刺蟹睛上,流出清水,以药点之而愈。

风牵出睑(五十二)

此因脾胃积热,肝经风盛,致患赤睑相牵,甚则眼胞掉出。治宜刺去瘀血,烙以灯燧,宜服黄 汤。

血灌瞳人(五十三)

此因触伤外物,不曾散行败血,以致血灌瞳人,或肿或胀,疼痛难开,不治则失明。宜服止痛没药散,复用活血散。点以七宝膏。

目飞尘(五十四)

此因飞尘入目,粘贴睑皮,睛上疼痛,掺涩难开,不能睹物。治须翻出眼皮,用绵拭净方点药,宜服宁心丸。

天行赤眼暴翳(五十五)

此因运气所患,风火淫郁,大概患眼赤肿,泪出而痛,或致头额俱疼,渐生翳障,遮蔽瞳人,红紫不散,必有瘀血,宜去之,可服泻肝散、镇心丸。

天行赤眼(五十六)

亦因运气流行,忽然疼痛,泪出鼻塞不利,初患一目,后复相仍,或二七后亦愈,不宜去血,宜服泻肝兼散邪,外用洗药。

烂弦风睑(五十七)

此因脾胃积热,风邪相干,致患眼弦赤烂,小儿皆因胎气风热之毒。宜用碧云膏涂之,后服黄汤。

暴风客热(五十八)

此因三焦积热,久则攻目,忽然白睛红肿,壅护乌睛,痛痒不一,泪出难开,先用洗肝散,后服补肝丸。

睑硬睛疼(五十九)

此因风热凝滞,郁结不散,久则生翳,不能视物,宜以煨盐煎洗,点以紫金膏,服活血清热疏风之剂。

痛如针刺(六十)

此证先惟头痛泪出,渐至痛如针刺。此是心经伏火,郁蒸太过,久则翳膜蔽睛,急宜洗心凉膈。

瞳人干缺(六十一)

此因肾虚肝热,致令瞳人干缺,上下常长,斜偏不正,久而损目失明,宜洗肝后补肾。

风痒难任(六十二)

皆因风热太盛,所以痒涩难任,或有迎风便痒,久则雨睑赤烂,宜去瘀血,洗以盐煎,服补肝汤。

黄膜上冲(六十三)

此证初患赤涩泪出,渐而白睛下边黄膜冲上乌睛,遮蔽瞳人,皆因肝风胃热所致,则宜点文推云,服泻脾散。

赤膜下垂(六十四)

此证赤痛发歇年久,渐至黑睛上边生有赤膜垂下,如红霞之状,俗云倒垂莲翳,则宜点武推云,服清凉散。

睑中生赘(六十五)

此证脾胃积久而发出,以致睑生肉赘,如粟如黍,或有血块,俱以手法去瘀血,服活血清热而愈。

血翳包睛(六十六)

此证多因心经热壅,肝脏虚劳,致有赤脉侵睛,赤肉拥簇黑睛,如橡斗包裹之状,有因上下睑有粟而致,有瘀血者,先去脸内瘀血,服活血汤及退云散。

小儿疳眼(六十七)

此证多是饮食炙爆,甘辛积热,以致脾胃成疳,上攻眼目赤涩,乌珠有翳,久渐变白,宜速治疗。若不是除,多成痼疾。初服清热饮,次服五疳丸。

早晨疼痛(六十八)

此因虚阳上攻,头风注目,早晨血气皆从上行,故虚阳及风火而势益盛,故疼痛也。

宜服芎 散及白蒺藜散。

午后昏朦(六十九)

此因阴血不足,滞而不行血,致午后则敛而气不充其血故也。此皆阴虚肾弱,先服回阳养血汤,后服滋肾丸。

女人血气逆流(七十)

此证因经血不通,气血逆行,而上攻于目,故目每害之,满眼红筋,或如血翳包睛之状,甚者血灌瞳人。治此者,但只通经而目随愈,宜服破血通经之药。

痛极憎寒(七十一)

此证目痛憎寒,乃为阳虚而生外寒,宜固卫气,兼治目痛。若或发热而憎寒者,必有外感,宜用羌活汤发散之,不须治目而目痛自愈。今专是科者,但见憎寒,辄用附子,此之谓不知本。

起坐生花(七十二)

此证眼前黑花簇飞,而不疼不痛,无眵无泪,盖是肾肝虚惫,气不充周,以致视有如无,睹无若有。

气血不足,水木不荣。此皆不宜点药,可服补汤及羊肝丸、益肾丸之属。

甫按七十二证,古者有之,兹绿之以成全书。至于论治,则又不可执于是,而昧法之大纲也。夫大纲者,标本也,气血也,风火也,知此三者,目病其庶几乎。治法详悉于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