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节 郁证先兆

郁证先兆既要重视七情精神因素,更要注意来自躯体方面的报标症。因郁证不仅为外源性郁,还包括内源性郁,而内源性郁的先兆主要披露于躯体……

一、概述

郁证,是七情六欲不节,导致气机郁滞的疾病。主要因于肝郁,因肝主疏泄、调畅气机,如情志不舒致肝木不条达,则可产生郁证,故郁证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。此外,郁证与心脾也极为相关,因心藏神、脾主思。所愿不遂皆可导致气郁病,故《素问·阴阳别论》曰:“二阳之病发心脾,有不得隐曲,女子不月,其传为风消,其传为息贲者,死不治”。

郁证,是以气郁为先,然后发展为湿、痰、热、血、食六郁,郁证不仅与心脾肝有关连,而且可波及五脏六腑。故《灵枢·口问》曰:“悲哀忧愁则心动,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”。故郁证对人体的影响是比较大的,并非局限于气机,最终必将导致气血紊乱,脏腑阴阳失调。

郁证初起,病在肝,以气分郁结为主,日久则向阴虚内热及阳虚气衰两个方向发展。如气郁化火,阴火灼阴,致阴虚热浮,或忧思劳积暗耗心神、损伤心脾,则导致心脾气衰。渐之,由于脏腑阴阳失调、气血升降失序,如《金匮钩玄》曰:“郁者,结聚而不得发越也,当升者不得升,当降者不得降,当变化者,不得变化也,此为传化失常,六郁之病见也。”反过来又加重了情志的失调。如《灵枢·本神》曰:“心气虚则悲,实则笑不休”,“肝气虚则恐、实则怒”,此为因郁而病,逆之,又导致因病而郁,如《景岳全书》:“凡五气之郁,则诸病皆有,此因病而郁也,至若情志之郁,则总由乎心,此因郁而病也”。如此形成恶性循环,终致气血紊乱、脏气耗竭。

郁证的危害性还不仅仅在于它的本身,郁证是导致形神具损、未老先衰、工作力下降的病因之一,也是自杀的常见因素。尤其郁证还能继发产生多种疾病,如冠心病、高血压、消化道溃疡等,危害更大的是,郁证还常以肝脾不和的形式存在,患者长期处于不明原因的食欲不振、失眠、头昏乏力、情绪低落、淡漠消极。日久形成形与神病理之间的恶性循环。脏腑功能日见衰落,而致正气不足、变生疾病,给社会生产力带来了严重的危害。因此,研究及揭示郁病的先兆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。

二、郁证先兆

郁证分为内源性郁及外源性郁两类。精神和躯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,精神症状只是躯体症状的一部分,精神疾病可导致躯体疾病,躯体疾病可引起精神疾病。内源性郁证为躯体疾病引起精神疾病,外源性郁为精神疾病引起躯体疾病。

(一)内源性郁病先兆(因病而郁)

此型郁证的发生机制因于脏虚,如《灵枢·本神》曰:“肝藏血,血舍魂,肝气虚则恐;实则怒……心藏脉,脉舍神,心气虚则悲、实则笑不休”。郁证的发生机制与心、肝、脾关系尤其密切,盖肝主疏泄升发,如素禀肝虚胆薄,或后天失养致肝胆精血受损,肝的疏泄升发功能减弱,不能调畅及推动全身气血,导致气机郁结,使心情抑郁。正常的情志活动有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,气机不畅,必然导致情志郁结。

1.肝胆虚郁证先兆潜证即见面色微暗,胁肋不舒,头晕雀目,头昏乏力,失眠梦多,食欲下降,性欲减退,舌质淡,苔薄白,脉细弦等症。

先兆报标症

乏力 因“肝为罢极之本”,肝藏血,主疏泄,《素问·五脏生成篇》曰:“肝受血而能视,足受血而能步,掌受血而能握,指受血而能摄。”说明肝有贮藏及调节血量的作用。如肝郁,因上述功能失职,则机体供血不足而易疲乏,故乏力为内源性郁证的首要先兆。

食欲不振 肝郁则木不疏土,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,肝的疏泄功能正常,脾才能正常运化。若肝郁失于疏泄则脾的运化失常,从而出现食欲不振、腹胀、呃逆等肝脾不和症状,为内源性郁证的重要先兆。

多疑寡断 胆为中正之官,主决断,《素问·六节脏象论》曰:“凡十一脏,取决于胆”即言胆有决断作用,如胆虚则多疑善虑、忧柔寡断,故多疑寡断是郁证的先兆证之一。

性欲减退 肝主筋,肝经环绕阴器,阴器为宗筋之所聚,肝郁则宗筋不起,性欲减退。

总之,肝胆虚型郁证先兆,以肝不疏土,胆虚不宁为主要特点。

阻截治则根据《内经》“木郁达之”,以疏肝温胆为治,方用逍遥散合温胆汤化裁:柴胡、白芍、当归、茯苓、白术、薄荷、法夏、陈皮、枳实、竹茹、甘草。

2.心脾两虚型郁证先兆潜证该型证见面色黄白,神痨乏力,心慌心烦,失眠多梦,食欲不振,腹胀便溏,舌质淡苔白腻,脉细弱。

先兆报标症

心慌心烦 心藏神,心虚神不守舍故心烦心虚,心脉失养则心慌,该症为心脾两虚型先兆潜证的主要前症。

失眠多梦 心主神明,心虚心神得不到阴血的濡养,故致心神不宁,失眠多梦,为心脾两虚型郁证的主要先兆症。

食欲不振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,脾虚运化失健,故食欲不振,腹胀便溏。

概言之,心脾两虚型先兆潜证以心神失养,心神不宁为主要特点。

阻截治则健脾养心,舒肝调气,方用归脾汤:党参、黄芪、当归、白术、茯神、远志、木香、枣仁、元肉酌加柴胡、佛手、紫苏、厚朴等。

3.痰气郁结先兆潜证此型人素脾虚运化失职,致湿痰内生,加之肝郁,气血失于疏泄,则易气滞津凝,聚而成痰。痰气交阻,故常感胸闷,泛恶,咽中如阻,脉弦滑,舌质淡苔腻。报标症为胸窒咽梗。

阻截治则舒郁化痰,方用半夏厚朴汤(半夏、厚朴、苏叶、生姜)。

以上三型先兆潜证,如失治,则出现精神抑郁,多疑善虑,心惊胆怯,胸胁胀痛,失眠多梦,喜哭善悲,乏力倦怠,甚至精神恍惚,悲观欲绝等典型郁病征兆。又当舒肝解郁、养心缓急,予甘麦大枣汤:炙甘草、麦冬、大枣或柴胡舒肝散:柴胡、枳壳、白芍、甘草、川芎、香附、陈皮。

内源性郁病属躯体疾患致精神障碍,病因病机为躯体疾患,而非情志为病,因此主要症状为躯体症状,而非精神症状。故本病非是精神症状被掩盖,其实精神症状本来就是继发的,原发的是内脏症状,故病症表现当然应以躯体症状为主。西医的所谓隐匿性抑郁症,即相当于内源性郁病,前躯症状以植物神经紊乱,如失眠、厌食、多疑、头痛、早醒为主,并无精神创伤史。发病早期亦无精神七情症状,该病和内源性郁病相似。现代医学注意到隐匿性忧郁病人。占人口的3~5%,其特点为,忧郁病证在躯体病症的掩盖下,潜在地进展着。主要表现为植物神经系统症状,如头晕、失眠、头痛、心跳、肢麻、恶心、食欲减退、反应迟钝、性欲减退等症,掩盖了情绪抑郁。此外,现代医学还认为反应性抑郁症与抑郁症不同,主要在于,前者为突然的精神刺激致心理突然失去平衡,刺激排除后心理平衡恢复,抑郁亦随之消失,为一过性精神抑郁症。而抑郁症则为长期刺激后,量变到质变,大脑已形成固定的病变,病程长而顽固,忧郁或焦虑等精神障碍较为明显。可为研究郁病的参考。

(二)外源性郁病先兆(因郁而病)

外源性郁病,病因为情志过极所致,有精神创伤史,是因郁致病,亦即是由精神创伤导致内脏失调。故先兆证以七情不节为原发证,内脏失调为继发证,日久,精神因素与躯体因素互为因果关系,构成病理恶性循环。

外源性郁病,先兆潜证主要为肝气不舒先兆潜证。郁证初起以气郁为先,正如《杂病广要·诸气病》所曰:“郁之为病,气郁为最。”主要表现为:心情不畅,抑郁寡欢,食欲不振,眠少梦多,舌苔薄白,脉弦,继而渐见情绪低落,精神痿靡,喜哭善悲,多疑善妒,或郁怒憋闷,坐卧不宁,恚满欲舒,胸胁胀痛,食少纳呆,苔白薄,脉弦。以后逐渐由气郁发展为湿郁、痰郁、热郁、血郁及食郁,亦即由精神疾患向躯体疾患演变。

外源性郁证的特点是先出现情志症状,并且比较明显,以后才逐渐出现躯体症状,情志症状是主要矛盾。

阻截治则舒肝解郁顺气化痰,方用朱丹溪越鞠丸:香附、苍术、川芎、神曲、栀子或《医学正传》久郁汤:陈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、苍术、川芎、栀子、香附、砂仁。

郁病亦包括现代医学的躁狂抑郁性精神病抑郁状态。凡神经衰弱,反应性抑郁症,更年期抑郁症,神经官能症,癫痫性病理性心境恶劣,风湿性脑病,甲状腺功能低下,老年性精神病,退休病等疾患均属此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