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、三阴比类之病

(《素问·示从容论》全)

黄帝燕坐,召雷公而问之曰∶汝受术诵书者,若能览观杂学,及于比类,通合道理,为余言子所长,五脏六腑,胆胃大小肠,脾胞膀胱,脑髓涕唾,哭泣悲哀,水所从行,此皆人之所生,治之过失。

(比类者,比异别类以测病情也。义详论治类十八。五脏六腑等义,详藏象类二十三。水,五液也,即指胆胃以下十四端血气而言,皆人之所赖以生者。此而不明,动必多误,故凡治过于病谓之过,治不及病谓之失,不得其中,皆治之过失也。)

子务明之,可以十全,即不能知,为世所怨。

(不能十全,必有过失,故招人之怨。)

雷公曰∶臣请诵脉经上下编甚众多矣,别异比类,犹未能以十全,又安足以明之?

(古有脉经,意即《脉要精微》《平人气象》等论之义。)

帝曰∶子别试通五脏之过,六腑之所不和,针石之败,毒药所宜,汤液滋味,具言其状,悉言以对,请问不知。

(别试通者,谓素之所通也。其有未通者,当请问其所不知耳。)

雷公曰∶肝虚肾虚脾虚,皆令人体重烦冤,当投毒药刺灸砭石汤液,或已或不已,愿闻其解。

(肝主筋,筋病则不能收持。肾主骨,骨病则艰于举动。脾主四肢,四肢病则倦怠无力,故皆令人体重。然三脏皆阴,阴虚则阳亢,故又令人烦冤满闷也。)

帝曰∶公何年之长而问之少,余真问以自谬也。吾问子窈冥,子言上下编以对何也?

(言对非所问,反若问者之自谬也。窈冥,玄微之谓。如《八正神明论》曰∶观其冥冥者,言形气营卫之不形于外,而工独知之,以日之寒温,月之虚盛,四时气之浮沉,参伍相合而调之,工常先见之,然而不形于外,故曰观于冥冥焉。此即帝之所问,而公对则误,故非之也。窈音杳。)

夫脾虚浮似肺,肾小浮似脾,肝急沉散似肾,此皆工之所时乱也,然从容得之,

(脾本微软,病而虚浮,则似肺矣。肾本微沉,病而小浮,则似脾矣。肝本微弦,病而急沉散,则似肾矣。脉有相类,不能辨之,则以此作彼,致于谬误,此皆工之不明,所以时多惑乱也。若能知从容篇之道而比类求之,则窈冥之妙可得矣。按∶王氏曰∶浮而缓曰脾,浮而短曰肺,小浮而滑曰心,急紧而散曰肝,搏沉而滑曰肾。此详言五脏脉体,以明本节之义也。所以诊法,有从部位察脏气者,有从脉体察脏气者,得其义则妙无不在,学人当于此而贯通焉。)

若夫三脏土木水参居,此童子之所知,问之何也?

(脾合土,肝合木,肾合水,三脏皆在膈下,气脉相近,故曰参居。)

雷公曰∶于此有人,头痛筋挛骨重,怯然少气,哕噫腹满,时惊不嗜卧,此何脏之发也?脉浮而弦,切之石坚,不知其解,复问所以三脏者,以知其比类也。

(此下言肾病之疑似也。脉浮类肺,脉弦类肝,脉石坚类肾,难以详辨,故复问三脏之比类也。哕,于决切,又音诲。噫,伊芳、隘二音。)

帝曰∶夫从容之谓也。

(引经语也,如下文。)

夫年长则求之于腑,年少则求之于经,年壮则求之于脏。

(此总言比异别类之法也。夫年长者每多口味,六腑所以受物,故当求之于腑以察其过。年少者每忽风寒劳倦,所受在经,故当求之于经以察其伤。年壮者多纵房欲,五脏所以藏精,故当求之于脏以察其虚实。)

今子所言,皆失八风菀热,五脏消烁,传邪相受。

(帝言公之所问,但据病而言,而不知其所以然,故于八风菀热之故,五脏消烁之由,及邪传相受之次,则皆失之也。菀,郁同。烁,式灼切。)

夫浮而弦者,是肾不足也。

(肾脉宜沉,浮则阴虚,水以生木,弦则气泄,故为肾之不足。)

沉而石者,是肾气内着也。

(沉而石,沉甚而坚也。阴中无阳则肾气不达,故内着不行也。)

怯然少气者,是水道不行,形气消索也。

(精所以成形,所以化气。水道不行则形气消索,故怯然少气也。)

咳嗽烦冤者,是肾气之逆也。

(水脏空虚则上窃母气,故令人咳嗽烦冤,是肾气之上逆也。)

一人之气,病在一脏也。若言三脏俱行,不在法也。

(凡此皆一人之气,病在肾之一脏耳。即如上文雷公所问头痛者,以水亏火炎也。筋挛者,肾水不能养筋也。骨重者,肾主骨也。哕噫者,肾脉上贯肝膈,阴气逆也。腹满者,水邪侮土也。时惊者,肾藏志,志失则惊也。不嗜卧者,阴虚目不瞑也。病本于肾,而言三脏俱行,故非法也。)

雷公曰∶于此有人,四肢解堕,喘咳血泄,而愚诊之以为伤肺,切脉浮大而紧,愚不敢治,粗工下砭石,病愈多出血,血止身轻,此何物也?

(此下言脾病之疑似也。砭,标兼切。)

帝曰∶子所能治,知亦众多,与此病失矣。譬以鸿飞,亦冲于天。

(言子之所能,余亦知其多;但以此病为伤肺,则失之矣。譬以鸿飞,亦冲于天,虽所之任意,而终莫能得其际,亦犹长空浩渺之难测耳。)

夫圣人之治病,循法守度,援物比类,化之冥冥,循上及下,何必守经。

(循守法度,遵古人之绳墨也。援物比类,格事物之情状也。化之冥冥,握变化于莫测之间而神无方也。能如是则循上可也,及下亦可也。然则法不可废,亦不可泥,弗拘形迹,何必守经,是乃所谓圣人之至治。)

今夫脉浮大虚者,是脾气之外绝,去胃外归阳明也。

(此言所问脉证,皆脾胃病也。夫脾属阴,为胃之里;胃属阳,为脾之表。今脉来浮大而虚,则外有余,内不足,是脾气之外绝于胃也。脾已去胃,故气归阳明而脉见如此。按《血气形志篇》曰∶阳明常多气多血,刺阳明出血气。故雷公问粗工下砭石而愈者,正所以泄阳明之邪实耳。)

夫二火不胜三水,是以脉乱而无常也。

(二火,谓二阳脏,心肺居于膈上也。三水,谓三阴脏,肝脾肾居于膈下也。此五脏之象,阴多于阳,故曰二火不胜三水。是以脾为阴土,须赖火生。今之脾气去胃,外绝阳明,故脉乱无常者,以脾中无胃气也。)

四肢解堕,此脾精之不行也。

(脾主四肢也。)

喘咳者,是水气并阳明也。

(脾病不能制水,则水邪泛溢,并于胃腑,气道不利,故为喘为咳,盖五脏六腑,皆能令人咳也。)

血泄者,脉急血无所行也。

(经脉者,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也。脉之急疾,由于气乱,气乱则血乱,故注泄于便,无所正行矣。血不守中,主在肺也。)

若夫以为伤肺者,由失以狂也。不引比类,是知不明也。

(狂,妄也。不引比类,故因喘咳为伤肺,是知之不明也。若参合脉证而求之,则病在脾而不在肺,可类察之矣。)

夫伤肺者,脾气不守,胃气不清,经气不为使,真藏坏决,经脉旁绝,五脏漏泄,不衄则呕,此二者不相类也。

(此明伤肺之候也。肺金受伤,窃其母气,故脾不能守。人受气于谷,谷入于胃,以传于肺,肺病则谷气无以行,故胃不能清。肺者所以行营卫、通阴阳,肺伤则营卫俱病,故经气不为使。真脏,言肺脏也。肺脏损坏,则治节不通,以致经脉有所偏绝,而五脏之气皆失其守,因为漏泄,故不衄血于鼻,则呕血于口。此其在脾在肺,所本不同,故二者不相类也。愚按∶人有五脏,曰心肺肝脾肾,皆为阴也。本篇发明三阴为病之义,独不及心肝二脏者,盖心为君主,邪不可伤,伤则死矣,不待言也。肝为将军之官,木气多强,故于篇首但言脾肝肾相似之脉,土木水参居之理,亦不详言其病也。舍此二者,则肾为藏精之本,肺为藏气之本,脾为水谷之本。水病则及肺,金病则及脾,盗母气也;土病则败及诸脏,失化生之原也。凡犯三阴亏损者,皆在此三脏耳,三脏俱伤,鲜能免矣。故圣帝特言于此,学人当深察其义。)

譬如天之无形,地之无理,白与黑相去远矣。

(天有象,地有位,若不知之,则天若无形,地若无理。此言三脏之伤,形证悬别,不能明辨,亦犹是也,黑白混淆,相去远矣。)

是失吾过矣,以子知之,故不告子。

(是,此也。言雷公之失,以吾不告之过耳。)

明引比类从容,是以名曰诊经,是谓至道也。

(谓此篇明引形证,比量异同,以合从容之法,故名曰诊经,乃至道之所在也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