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、论治

不治已病治未病。

(见摄生类七。)

凡治病,察其形气色泽,脉之盛衰,病之新故,乃治之无后其时。形气相得,谓之可治;色泽以浮,谓之易已;脉从四时,谓之可治;脉弱以滑,是有胃气,命曰易治,取之以时。形气相失,谓之难治;色夭不泽,谓之难治;脉实以坚,谓之益甚;脉逆四时,为不可治。必察四难而明告之。

(脉色十二。)

故治不法天之纪,不用地之理,则灾害至矣。

(阴阳四。)

故治病者,必明六化分治,五味五色所生,五脏所宜,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。

(运气二十四。)

凡治病必察其下,适其脉,观其志意,与其病也。拘于鬼神者,不可与言至德。恶于针石者,不可与言至巧。病不许治者,病不必治,治之无功矣。

(藏象十一。)

能别阴阳十二经者,知病之所生。候虚实之所在者,能得病之高下。知六腑之气街者,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。能知虚石之坚软者,知补泻之所在。能知六经标本者,可以无惑于天下。

(经络十二。)

一曰治神,二曰知养身,三曰知毒药为真,四曰制砭石小大,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。

(针刺九。)

必审问其所始病,与今之所方病,而后各切循其脉,视其经络浮沉,以上下逆从循之。

(脉色二十五。)

上工救其萌芽,下工救其已成。

(针刺十三。)

上工十全九,中工十全七,下工十全六。

(脉色十七。)

粗工凶凶,以为可攻,故病未已,新病复起。

(论治十七。)

粗工嘻嘻,以为可知,言热未已,寒病复始,同气异形,迷诊乱经,此之谓也。

(标本二。)

毒药攻邪,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,气味合而服之,以补精益气。

(疾病二十四。)

标本逆从,治有先后。

(标本五。)

病反其本,中标之病,治反其本,中标之方。

(标本类三。)

有逆取而得者,有从取而得者。逆,正顺也。若顺,逆也。故曰知标与本,用之不殆,明知逆顺,正行无问,此之谓也。

(标本二。)

病生于内者,先治其阴,后治其阳,反者益甚;病生于阳者,先治其外,后治其内,反者益甚。

(脉色三十二。)

阴盛而阳虚,先补其阳,后泻其阴而和之。阴虚而阳盛,先补其阴,后泻其阳而和之。虚而泻之,是为重虚,重虚病益甚。

(针刺八。)

病生于头者头重,生于手者臂重,生于足者足重,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。病先起阴者,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;病先起阳者,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。

(针刺五十三。)

无形而痛者,其阳完而阴伤之也,急治其阴,无攻其阳;有形而不痛者,其阴完而阳伤之也,急治其阳,无攻其阴。

(针刺三十一。)

必先度其形之肥瘦,以调其气之虚实,实则泻之,虚则补之。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,无问其病,以平为期。

(脉色五.)

其少长大小肥瘦,以心撩之,命曰法天之常。

(经络三十三。)

有者求之,无者求之,虚者责之,实者责之。

(疾病类一。)

补上下者从之,治上下者逆之,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。故曰∶上取下取,内取外取,以求其过。能毒者以浓药,不胜毒者以薄药。此之谓也。气反者,病在上,取之下;病在下,取之上;病在中,旁取之。治热以寒,温而行之;治寒以热,凉而行之;治温以清,冷而行之;治清以温,热而行之。故消之削之,吐之下之,补之泻之,久新同法。

(运气十四.)

诛伐无过,命曰大惑,反乱大经,真不可复,绝人长命,予人夭殃。

(针刺十五。)

帝曰∶或有导引行气、乔摩灸熨、刺 饮药之一者,可独守耶?将尽行之乎?岐伯曰∶诸方者,众人之方也,非一人之所尽行也。此乃所谓守一勿失、万物毕者也。

(疾病九十四。)

帝曰∶其祝而已者,其故何也?岐伯曰∶先巫者,因知百病之胜,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,可祝而已矣。

(疾病三十三。)

肝苦急,急食甘以缓之。

(疾病二十四。)

夺血者无汗,夺汗者无血。

(经络二十三。)

所谓经治者,饮药,亦曰灸刺。

(针刺二十九。)

起所有余,知所不足。

(脉色七。)

盛者泻之,虚者饮药以补之。

(经络六。)

少气者,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。如是者,则阴阳俱不足,补阳则阴竭,泻阴则阳脱。如是者,可将以甘药,不可饮以至剂。如此者弗灸,不已者因而泻之,则五脏气坏矣。

(针刺二十八。)

诸小者,阴阳形气俱不足,勿取以针,而调以甘药也。

(脉色十九。)

形苦志苦,病生于咽嗌,治之以甘药。

(论治十。)

泻虚补实,神去其室,致邪失正,真不可定,粗之所败,谓之夭命。

(疾病五十六。)

无实无虚,损不足而益有余。夺阴者死,夺阳者狂。

(针刺五十九。)

五虚勿近,五实勿远。

(针刺九。)

形气不足, 病气有余,是邪胜也,急泻之;形气有余,病气不足,急补之;形气不足,病气不足,此阴阳气俱不足也,不可刺之。故曰有余者泻之,不足者补之。

(针刺五十六。)

夫气之胜也,微者随之,甚者制之。气之复也,和者平之,暴者夺之。皆随胜气,安其屈伏,无问其数,以平为期。

(运气二十九。)

木郁达之,火郁发之,土郁夺之,金郁泄之,水郁折之,然调其气,过者折之,以其畏也,所谓泻之。帝曰∶假者何如?岐伯曰∶有假其气,则无禁也。所谓主气不足,客气胜也。

(运气二十三。)

司岁备物,则无遗主矣。上淫于下,所胜平之;外淫于内,所胜治之。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,以平为期,正者正治,反者反治。

(运气二十四。)

治诸胜复,寒者热之,热者寒之,温者清之,清者温之,散者收之,抑者散之,燥者润之,急者缓之,坚者软之,脆者坚之,衰者补之,强者泻之,各安其气,必清必静,则病气衰去,归其所宗,此治之大体也。

(运气二十八。)

帝曰∶客主之胜复,治之奈何?岐伯曰∶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,有余者折之,不足者补之,佐以所利,和以所宜,必安其主客,适其寒温,同者逆之,异者从之。帝曰∶治寒以热,治热以寒,气相得者逆之,不相得者从之,余已知之矣;其于正味何如?岐伯曰∶木位之主,其泻以酸,其补以辛。火位之主,其泻以甘,其补以咸。土位之主,其泻以苦,其补以甘。金位之主,其泻以辛,其补以酸。水位之主,其泻以咸,其补以苦。厥阴之客,以辛补之,以酸泻之,以甘缓之。少阴之客,以咸补之,以甘泻之,以咸收之。太阴之客,以甘补之,以苦泻之,以甘缓之。少阳之客,以咸补之,以甘泻之,以咸软之。阳明之客,以酸补之,以辛泻之,以苦泄之。太阳之客,以苦补之,以咸泻之,以苦坚之,以辛润之,开发腠理,致津液,通气也。

(运气三十。)

上下所主,随其攸利,正其味,则其要也,左右同法。少阳之主,先甘后咸;阳明之主,先辛后酸;太阳之主,先咸后苦,厥阴之主,先酸后辛;少阴之主,先甘后咸;太阴之主,先苦后甘。佐以所利,资以所生,是谓得气。

(运气三十四.)

故岁宜苦以燥之温之,必折其郁气,先资其化源,抑其运气,扶其不胜,无使暴过而生其疾。食岁谷以全其真,避虚邪以安其正。适气同异,多少制之,同寒湿者燥热化,异寒湿者燥湿化,故同者多之,异者少之。用寒远寒,用凉远凉,用温远温,用热远热,食宜同法。有假者反常,反是者病,所谓时也。

(运气十七。此在太阳司天条下,余俱当考。)

适寒凉者胀,之温热者疮,下之则胀已,汗之则疮已。西北之气,散而寒之,东南之气,收而温之,所谓同病异治也。故曰气寒气凉,治以寒凉,行水渍之。气温气热,治以温热,强其内守。必同其气,可使平也,假者反之。故治病者,必明天道地理,阴阳更胜,气之先后,人之寿夭,生化之期,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。

(运气十六。)

冬则闭塞。闭塞者,用药而少针石也。

(针刺五十五。)

不治,法三月若六月,若三日若六日,传五脏而当死。

(藏象二十四。)

热中消中,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药。

(疾病六十。)

用寒远寒,用热远热。热无犯热,寒无犯寒。发表不远热,攻里不远寒。

(运气二十。)

大热遍身,狂而妄见妄闻妄言,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。因其偃卧,居其头前,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,久持之,卷而切推,下至缺盆中,而复止如前,热去乃止,此所谓推而散之也。

(针刺三十五。)

治厥者,必先熨调和其经,掌与腋、肘与脚、项与脊以调之,火气已通,血脉乃行,然后视其病,脉淖泽者,刺而平之,坚紧者,破而散之,气下乃止。

(针刺三十五。)

厥逆之治,灸石有忌。

(疾病三十八。)

夫疟之未发也,阴未并阳,阳未并阴,因而调之,真气得安,邪气乃亡,故工不能治其已发,为其气逆也。

(疾病四十八.)

人有此三者,是谓坏腑,毒药无治,短针无取,此皆绝皮伤肉,血气争黑。

(针刺九。)

天地淫胜病治。

(运气二十五。)

邪气反胜之治。

(运气二十六。)

六气相胜病治。

(运气二十七。)

六气之复病治。

(运气二十八。)

本经十二方∶小金丹治五疫。

(论治二十。)

鸡矢醴治鼓胀。

(疾病五十五。)

治之以兰,除陈气也。治脾瘅。

(疾病六十一.)

以千里水煮秫米半夏汤,治目不瞑。

(疾病八十三。)

以四乌 骨、一 茹,二物并合,丸以雀卵,饮以鲍鱼汁,治血枯。

(疾病六十三。)

以生铁洛为饮,治阳厥。

(疾病六十四。)

治之以马膏,膏其急者,以白酒和桂,以涂其缓者,以桑钩钩之,治季春痹。

(疾病六十九。)

以泽泻、术各十分,麋衔五分,合以三指撮,为后饭,治酒风。

(疾病三十二。)

用醇酒二十升,蜀椒一升,干姜一斤,桂心一斤,渍酒中,浸以绵絮布,用生桑炭炙巾,以熨寒痹所刺之处。

(针刺三十二.)

其左角之发方一寸,燔治,饮以美酒,治尸厥。

(针刺三十。)

合豕膏冷食,治猛疽。锉 翘草根各一升煮饮,治败疵。

(俱疾病八十六。)